【活動花絮】
【農業跨界:技藝、社群、物種纏聚的農業想像與實踐】系列演講二
小農韌性:從農業生產主義到農業多功能性的實踐
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(以下簡稱本中心)於9月30日請到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張瑋琦副教授
張老師分析這是因為全球食物供應鏈的運送路徑
變長,人為接觸下,感染COVID-19的可能性變高;此外,這場衝擊也影響到具有脆弱性質的小農
、開發中國家、島國、貧窮、弱勢以及收入不穩定的族群等。




不僅如此,農業生產主義這種以提高生產效率
為目標,強調擴大糧食生產、流通的「救濟飢荒主張」,讓國土種植面積本來就小的國家,因為企圖達成規模化競爭而出現土地疲勞
的現象,因此近年來逐漸出現反省的聲音。







因此,張老師以新竹千甲農場為例,提出韌性農業(resilience)的概念,強調生態韌性、社會生態韌性與社會韌性三方面交錯構織成的韌性社會,說明多功能型農業對都市小農
的「紓困」。其中心思想即是讓市郊的小農場模擬生態循環
中的生產者與分解者的角色,處理城市產生的垃圾,一方面解決小農場的困境,二方面使環境友善得以實現。




最後,張老師也提出韌性農業(resilience)目前遇到的法規
及堆肥中的垃圾問題,期待將來不利推廣韌性農業的法規解決後,能讓城市
與農業
得以進一步有更緊密的結合。





這場演講非常感謝張老師帶來的精采案例,同時問題與討論時間也引來許多農業
相關人士以及將來有志投入農業生產的學生分享,產生非常正面的交流機會;同時也感謝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陳建源副教授
協助主持,讓活動順利進行。


目前環境人文系列演講已進行到一半了,還沒加入我們的朋友請把握最後兩場演講喔!最後兩場演講將由今年金鐘獎
非戲劇類節目得獎導演劉嵩為我們帶來《農村的遠見》系列紀錄片
製作過程,以及蔡晏霖副教授
以自身從農
經驗所經歷的反思出發的精彩演講。





